修心教法裡,有佛陀大悲加持力
主講上師:國師嘉察仁波切
時間:2019年1月14日上午9:00-10:30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大祈願會場
藏譯中:堪布羅卓丹傑
這是法王噶瑪巴「不在家」的第二個祈願法會,連正行開示都由國師嘉察仁波切代理,不像去年還有法王遠距開示,法王參與少了,只能接受的四眾弟子,似乎漸漸找出一種安靜祈願的方式。
金剛座祈願法會,本來就是喜瑪拉雅山區藏傳信眾的「主場」,昨天國師嘉察仁波切的紅觀音灌頂法會,可以看出,外國人少了,在地人多了,來自錫金、不丹、尼泊爾及印度等喜瑪拉雅地區在地法友,扶老攜幼的擠爆祈願會場,讓人見識到本土藏傳基本盤的實力,會場內外,少了親近法王的興奮激動,多了一種對法的純粹感動。
在維安大幅簡化的祈願會場,布置也走素雅簡潔風格,除了祈願法會傳統的六座精緻主題大多瑪,以及比起往年相對低調但優雅的鮮花布置,壇城簡潔安靜得更像只是為了聞思修,讓大家記得:佛法,本來就是這裡真正的主角。
■只要能利他,做什麼、去哪裡都行!
這是第36屆噶舉祈願法會正行第一天,上午9:00,第二座法,在大眾唱誦皈依發心、普賢行願品、獻曼達、菩薩戒傳承祈請文、請轉法輪之後,剛依傳統去正覺大塔向佛陀聖像供養法衣的國師嘉察仁波切,陞法座,開始連續四天的《修心七要》課程第一天的開示:
首先請大家生起菩提心來聽聞,也就是「為利眾生願成佛」的發心,來聽聞這次課程。這一次噶舉祈願法會,由於法王噶瑪巴指示,我會簡略給予《修心七要》課程的講解。
當我們進入大乘法門,作為一個修持大乘法的行者,最主要的修持什麼呢?就是菩提心。由於這個修持是我們主要的核心,所以從出家眾受沙彌戒,或者是進一步領受比丘戒,也是以菩提心為主;如果不是出家眾,在家眾受持居士戒,也是以菩提心為主。到了密乘,我們接受灌頂,也都一定要以菩提心為基礎。尤其到了大灌頂,也就是完整具有四灌的大灌頂,不只要以菩提心為基礎,還要生起一種特殊、殊勝的菩提心,才能領受這樣的大灌頂。
過去佛陀住世時,或者是印度諸大成就者住世時,傳法要觀察弟子的根器才決定是否給予教法,譬如給予大乘或密乘灌頂,大乘的教法方面,如果弟子是法器,才會傳予菩提心法,如果不是法器,就不會授予菩提心法;同樣的,密續方面,也是觀察弟子是否具有根器,才會傳予灌頂,否則也不會傳灌頂。但現在弟子是不是法器很難分辨,而且善能分辨弟子根器的上師也很少了,所以現在弟子只要有虔敬心就傳予灌頂,但過去光是有虔敬心是不夠,還要看他是不是有根器。
現在修行者的狀況,是興趣很多,大乘喜歡、小乘也喜歡,密續來說,從事部、行部、瑜伽部到無上瑜伽部都很喜歡,興趣很廣泛。有廣泛興趣也是很好的,慢慢可以找到適合自己根器的法而深入修持。所以一切修持根本是生起菩提心,但生起之後要讓它不斷生起,讓它繼續穩固和增長,如果生起之後就不管是不行的。為了讓菩提心增長,需要任何時候都要有利他之心,剎那也不可以有自利之心生起。
以前有所謂「上士夫十念」,一個發了菩提心的修行人要發願:如果我有名聲、財富,對眾生是有利益的,那就讓我有名有利!願我富有,願這些財富都能利益眾生,如果這些財富不能利益眾生,願我沒有這些財富。如果我投生地獄能利益眾生,那就令我投生地獄,受地獄之苦,乃至投生到最痛苦的無間地獄──只要對眾生有利益,一個菩薩會這樣歡喜去做。總之一切都為了眾生。《莊嚴經論》就這樣提到:
「雖恆處地獄,不障大菩提,
若起自利心,是大菩提障。」
從修持上來說更是如此,修行要有成果,五道十地的功德要生起,一個修行人之所以要證悟,不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一切眾生,所以他要登見道位。各種神通變幻也是為了利益眾生,而不是為了炫耀,如果帶著私心而炫耀神通,就違離菩提心。同樣的,究竟遍知的佛果,也完全是為了利他而證得,其中剎那也沒有利已之心。事實上千佛之所以成佛,就是因為那一念利益眾生的心,而幫助他成佛。
諸佛也是為了能積極利益眾生而成佛,舉例來說,比如彌勒菩薩,他是未來佛,未成佛之前還是可以利益眾生,但還不能圓滿利益眾生,因為他有很強烈的心要利益眾生,所以他要成佛,在成佛當下,就能真正利益到眾生。所以我們知道發菩提心很重要,既然這麼重要,我們就要好好學習,次第去做,所以叫「修心」。
無始以來到現在,我們都是在利益自己,完全沒有利他之心,因此造作了無量惡業,多生多世以來養成了很深厚的只想利益自己的習慣。雖然我們多生多世以來都這麼在利益自己,想得到快樂,但最終會發現並沒有得到,為什麼?因為無明愚癡,想要快樂,但用的方法卻是自私自利的各種惡行,結果造成惡性循環,根本得不到快樂。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這樣提到:
「眾生欲除苦,奈何苦更增;
愚人雖求樂,毀樂如滅仇。」
同樣的,不只「欲樂反趨苦」,而且想離苦還造作導致更多痛苦的惡業,比如肚子餓,想吃個好吃的東西,為了口腹之慾而殺眾生食其肉,想消除肚子餓的苦但造作殺生的惡業,結果投生到地獄道去。或者想消除別人的欺負、傷害和批評,但用的方法卻是帶著煩惱,比如以嗔心或嫉妒去回應,反而造成更多痛苦。
想消除因愚癡之心造成的痛苦,就要生起菩提心,而生起菩提心最好的方式,就是修心的教法。這樣一個修心法門,是佛陀傳给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再傳給阿底峽尊者,尊者再傳到雪域藏地,這樣傳承了下來,這就是我們都在修持的殊勝修心法門。
■前行:修心一開始,祈請上師悲心加持
[第一要:前行]
「首先修前行」
首先是修持前行法。修心的前行法是什麼?是上師的加持,有了上師加持,才能開始好好修持,最終也才會有好結果,所以上師加持很重要。
佛陀在鹿野苑為五比丘傳法,當日五比丘聽聞之後就都證得了阿羅漢果位,佛陀的法音之中具足了大悲加持力,讓五比丘成就阿羅漢果位,所以佛陀教法中本就具足佛陀大悲的加持,這是很重要的。
一,觀想並祈請上師:
所以在最開始要作這樣觀想:行者端坐在座墊上,觀想自己上方有蓮花月墊,上有上師安住,微笑又不失威嚴的端坐著,他的大悲眷顧著所有眾生,要這樣觀想和祈請,向安住在頭頂上方的上師作祈請,要想此刻在頭頂上端坐著的上師,他就是歷代祖師暨諸佛菩薩的總集,接著我們要至誠的發心祈請,祈請上師加持我生起殊勝的菩提心,要多次的這樣念誦祈請。
這樣多次祈請之後,觀想自己心中有個光點、光團,接著觀想在頭頂的上師慢慢融入我們心中,與我們心中的光點融合在一起,保持著這個光團,代表上師加持隨時都在心續之中。
二,觀修四共加行:
接下來進入「四共加行」的修持,即暇滿難得、觀死無常等內容。思維暇滿難得,要得到能修持佛法的人身是很難得的,經典上說,要投生為能修持佛法的暇滿人身,要具有比投生為梵天、帝釋天更大的福德。再觀修死亡無常,要思維我們離死亡越來越近,越來越近。
三,觀眾生如母、如子女:
接著還要想眾生無一不曾當過我們的母親,也不曾有一個眾生未曾做過我們的孩子。
舉例來說,我們都有父母,他們未來都會往生,他們會投生哪裡?好的投生天道,不好的投生惡道,我們都不知道他們會去哪裡,最後都不知道哪些人做過我們父母親。今生父母往生之後,投生到哪我們都不知道,過去生父母去哪兒更不知道,這樣往前推想,無量生中的父母都投生在六道中的某一道,這樣來想,眾生真的可能都當過我們父母親,對我們有過很深的恩德。
同樣的,今生我們有孩子,從小養育,給予衣食和教育等無微不至的照顧,乃至找工作都為他們很焦慮,但有一天他們也會走,甚至也有比父母還早走的,他們往生之後會去哪裡呢,善道、惡道或者還是投生人道都不一定,甚至投生變成一隻狗或一隻鳥也說不定。就像今生的孩子往生之後,投生哪裡我們不會知道,同樣的,過去世的孩子往生之後投生哪裡,我們也不會知道,還有無量過去世往前推,過去的孩子又去了哪裡呢?所以無量眾生真的可能做過我們的孩子。所以就像我們關愛孩子,對其他人、乃至動物或其他生命也要生起關愛之心,因為他們真的很可能當過我們的孩子。
■正行:修「勝義菩提心」,先「思諸法如夢」
《修心七要》首先要我們生起勝義菩提心,再來才是教授世俗菩提心。以上講解的是修前行,接下來是勝義菩提心的修持。
首先要端坐在坐墊上,身體要坐直,保持身體的要點,接著數息二十一次,自然數呼吸,這是要念頭思維更穩固,否則觀修思維沒辦法想得很清楚,透過數息二十一次讓自己安靜下來。
[第二要:正行 修兩種菩提心]
[1.勝義菩提心]
思諸法如夢,觀心性無生,
對治亦自解,道體住賴耶。
首先,「思諸法如夢」。
一切色聲香味觸等等都如夢如幻,為什麼如夢如幻?因為一切都是緣起的,一切都是緣起性空,如夢如幻。
同樣的,也可以作另一種思維,觀修任何萬法,比如眼前的房子、柱子或一張紙,它們都不是恆常的,都是剎那剎那在變化中,比如這張紙就在剎那剎那變舊,所以一切也如夢如幻一般。如此觀修,可以了解:所謂萬法,從外相觀察,是不真實存在的。
「觀心性無生」
接著我們要問:那內心真實存在嗎?也不是的。如果真的去觀察自心,會發覺它也是空,找不到它從何出生,它剎那也無法駐留,最終它消失了,也不知消失去哪裡,找不到。
「對治亦自解」
「思諸法如夢」之後,會有「一切如夢」的認知,這即是對治,「觀心性無生」之後,會有「心無生住滅」的認知,這也是對治,這樣的對治的認知,也是無生、不真實存在的,「對治亦自解」就是這個意思。
接著,心要放在哪裡?歇息在哪裡?
「道體住賴耶」
我們的心要安住在賴耶,這裡「賴耶」是指如來藏,《寶性論》中就介紹過,我們自心的實相就是如來藏,學習過懂得的人,知道什麼是如來藏,就安住在這裡;不知道的人,可以發願這樣想著,也安住在這裡。
今天課上到這裡,接下來做一段觀修:
觀想上師端坐在自己頭頂上,
安住在蓮花月輪之上,
祈請之後,融入我們心間的光團。
(在大眾唱頌〈菩提道次第祈請文〉之後,嘉察仁波切念誦〈大祈願文〉暨〈冥陽迴向文〉,大眾再誦〈如實成就真言〉、〈十方四世諸佛菩薩祈願文〉並迴向之後,圓滿正行首日開示)
註:本次課程《修心七要》中文版,為堪布索達吉譯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