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M-banner1.jpg
KM-banner10.jpg
KM-banner11.jpg
KM-banner12.jpg
KM-banner13.jpg
KM-banner14.jpg
KM-banner15.jpg
KM-banner16.jpg
KM-banner25.jpg
KM-banner24.jpg
KM-banner23.jpg
KM-banner22.jpg
KM-banner21.jpg
KM-banner20.jpg
KM-banner2.jpg
KM-banner19.jpg
KM-banner18.jpg
KM-banner17.jpg
KM-banner26.jpg
KM-banner27.jpg
KM-banner28.jpg
KM-banner29.jpg
KM-banner3.jpg
KM-banner30.jpg
KM-banner31.jpg
KM-banner4.jpg
KM-banner5.jpg
KM-banner6.jpg
KM-banner9.jpg
KM-banner8.jpg
KM-banner7.jpg
Shadow

第36屆大祈願法會正行.「修心七要」開示四之一

修心教法裡,有佛陀大悲加持力


主講上師:國師嘉察仁波切
時間:2019年1月14日上午9:00-10:30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大祈願會場
藏譯中:堪布羅卓丹傑

這是法王噶瑪巴「不在家」的第二個祈願法會,連正行開示都由國師嘉察仁波切代理,不像去年還有法王遠距開示,法王參與少了,只能接受的四眾弟子,似乎漸漸找出一種安靜祈願的方式。

金剛座祈願法會,本來就是喜瑪拉雅山區藏傳信眾的「主場」,昨天國師嘉察仁波切的紅觀音灌頂法會,可以看出,外國人少了,在地人多了,來自錫金、不丹、尼泊爾及印度等喜瑪拉雅地區在地法友,扶老攜幼的擠爆祈願會場,讓人見識到本土藏傳基本盤的實力,會場內外,少了親近法王的興奮激動,多了一種對法的純粹感動。

在維安大幅簡化的祈願會場,布置也走素雅簡潔風格,除了祈願法會傳統的六座精緻主題大多瑪,以及比起往年相對低調但優雅的鮮花布置,壇城簡潔安靜得更像只是為了聞思修,讓大家記得:佛法,本來就是這裡真正的主角。

只要能利他,做什麼、去哪裡都行!

這是第36屆噶舉祈願法會正行第一天,上午9:00,第二座法,在大眾唱誦皈依發心、普賢行願品、獻曼達、菩薩戒傳承祈請文、請轉法輪之後,剛依傳統去正覺大塔向佛陀聖像供養法衣的國師嘉察仁波切,陞法座,開始連續四天的《修心七要》課程第一天的開示:

首先請大家生起菩提心來聽聞,也就是「為利眾生願成佛」的發心,來聽聞這次課程。這一次噶舉祈願法會,由於法王噶瑪巴指示,我會簡略給予《修心七要》課程的講解。

當我們進入大乘法門,作為一個修持大乘法的行者,最主要的修持什麼呢?就是菩提心。由於這個修持是我們主要的核心,所以從出家眾受沙彌戒,或者是進一步領受比丘戒,也是以菩提心為主;如果不是出家眾,在家眾受持居士戒,也是以菩提心為主。到了密乘,我們接受灌頂,也都一定要以菩提心為基礎。尤其到了大灌頂,也就是完整具有四灌的大灌頂,不只要以菩提心為基礎,還要生起一種特殊、殊勝的菩提心,才能領受這樣的大灌頂。

過去佛陀住世時,或者是印度諸大成就者住世時,傳法要觀察弟子的根器才決定是否給予教法,譬如給予大乘或密乘灌頂,大乘的教法方面,如果弟子是法器,才會傳予菩提心法,如果不是法器,就不會授予菩提心法;同樣的,密續方面,也是觀察弟子是否具有根器,才會傳予灌頂,否則也不會傳灌頂。但現在弟子是不是法器很難分辨,而且善能分辨弟子根器的上師也很少了,所以現在弟子只要有虔敬心就傳予灌頂,但過去光是有虔敬心是不夠,還要看他是不是有根器。

現在修行者的狀況,是興趣很多,大乘喜歡、小乘也喜歡,密續來說,從事部、行部、瑜伽部到無上瑜伽部都很喜歡,興趣很廣泛。有廣泛興趣也是很好的,慢慢可以找到適合自己根器的法而深入修持。所以一切修持根本是生起菩提心,但生起之後要讓它不斷生起,讓它繼續穩固和增長,如果生起之後就不管是不行的。為了讓菩提心增長,需要任何時候都要有利他之心,剎那也不可以有自利之心生起。

以前有所謂「上士夫十念」,一個發了菩提心的修行人要發願:如果我有名聲、財富,對眾生是有利益的,那就讓我有名有利!願我富有,願這些財富都能利益眾生,如果這些財富不能利益眾生,願我沒有這些財富。如果我投生地獄能利益眾生,那就令我投生地獄,受地獄之苦,乃至投生到最痛苦的無間地獄──只要對眾生有利益,一個菩薩會這樣歡喜去做。總之一切都為了眾生。《莊嚴經論》就這樣提到:

 「雖恆處地獄,不障大菩提,
  若起自利心,是大菩提障。」

從修持上來說更是如此,修行要有成果,五道十地的功德要生起,一個修行人之所以要證悟,不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一切眾生,所以他要登見道位。各種神通變幻也是為了利益眾生,而不是為了炫耀,如果帶著私心而炫耀神通,就違離菩提心。同樣的,究竟遍知的佛果,也完全是為了利他而證得,其中剎那也沒有利已之心。事實上千佛之所以成佛,就是因為那一念利益眾生的心,而幫助他成佛。

諸佛也是為了能積極利益眾生而成佛,舉例來說,比如彌勒菩薩,他是未來佛,未成佛之前還是可以利益眾生,但還不能圓滿利益眾生,因為他有很強烈的心要利益眾生,所以他要成佛,在成佛當下,就能真正利益到眾生。所以我們知道發菩提心很重要,既然這麼重要,我們就要好好學習,次第去做,所以叫「修心」。

無始以來到現在,我們都是在利益自己,完全沒有利他之心,因此造作了無量惡業,多生多世以來養成了很深厚的只想利益自己的習慣。雖然我們多生多世以來都這麼在利益自己,想得到快樂,但最終會發現並沒有得到,為什麼?因為無明愚癡,想要快樂,但用的方法卻是自私自利的各種惡行,結果造成惡性循環,根本得不到快樂。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這樣提到:

 「眾生欲除苦,奈何苦更增;
  愚人雖求樂,毀樂如滅仇。」

同樣的,不只「欲樂反趨苦」,而且想離苦還造作導致更多痛苦的惡業,比如肚子餓,想吃個好吃的東西,為了口腹之慾而殺眾生食其肉,想消除肚子餓的苦但造作殺生的惡業,結果投生到地獄道去。或者想消除別人的欺負、傷害和批評,但用的方法卻是帶著煩惱,比如以嗔心或嫉妒去回應,反而造成更多痛苦。

想消除因愚癡之心造成的痛苦,就要生起菩提心,而生起菩提心最好的方式,就是修心的教法。這樣一個修心法門,是佛陀傳给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再傳給阿底峽尊者,尊者再傳到雪域藏地,這樣傳承了下來,這就是我們都在修持的殊勝修心法門。

前行:修心一開始,祈請上師悲心加持

[第一要:前行]

「首先修前行」

首先是修持前行法。修心的前行法是什麼?是上師的加持,有了上師加持,才能開始好好修持,最終也才會有好結果,所以上師加持很重要。

佛陀在鹿野苑為五比丘傳法,當日五比丘聽聞之後就都證得了阿羅漢果位,佛陀的法音之中具足了大悲加持力,讓五比丘成就阿羅漢果位,所以佛陀教法中本就具足佛陀大悲的加持,這是很重要的。

一,觀想並祈請上師:

所以在最開始要作這樣觀想:行者端坐在座墊上,觀想自己上方有蓮花月墊,上有上師安住,微笑又不失威嚴的端坐著,他的大悲眷顧著所有眾生,要這樣觀想和祈請,向安住在頭頂上方的上師作祈請,要想此刻在頭頂上端坐著的上師,他就是歷代祖師暨諸佛菩薩的總集,接著我們要至誠的發心祈請,祈請上師加持我生起殊勝的菩提心,要多次的這樣念誦祈請。

這樣多次祈請之後,觀想自己心中有個光點、光團,接著觀想在頭頂的上師慢慢融入我們心中,與我們心中的光點融合在一起,保持著這個光團,代表上師加持隨時都在心續之中。

二,觀修四共加行:

接下來進入「四共加行」的修持,即暇滿難得、觀死無常等內容。思維暇滿難得,要得到能修持佛法的人身是很難得的,經典上說,要投生為能修持佛法的暇滿人身,要具有比投生為梵天、帝釋天更大的福德。再觀修死亡無常,要思維我們離死亡越來越近,越來越近。

三,觀眾生如母、如子女:

接著還要想眾生無一不曾當過我們的母親,也不曾有一個眾生未曾做過我們的孩子。

舉例來說,我們都有父母,他們未來都會往生,他們會投生哪裡?好的投生天道,不好的投生惡道,我們都不知道他們會去哪裡,最後都不知道哪些人做過我們父母親。今生父母往生之後,投生到哪我們都不知道,過去生父母去哪兒更不知道,這樣往前推想,無量生中的父母都投生在六道中的某一道,這樣來想,眾生真的可能都當過我們父母親,對我們有過很深的恩德。

同樣的,今生我們有孩子,從小養育,給予衣食和教育等無微不至的照顧,乃至找工作都為他們很焦慮,但有一天他們也會走,甚至也有比父母還早走的,他們往生之後會去哪裡呢,善道、惡道或者還是投生人道都不一定,甚至投生變成一隻狗或一隻鳥也說不定。就像今生的孩子往生之後,投生哪裡我們不會知道,同樣的,過去世的孩子往生之後投生哪裡,我們也不會知道,還有無量過去世往前推,過去的孩子又去了哪裡呢?所以無量眾生真的可能做過我們的孩子。所以就像我們關愛孩子,對其他人、乃至動物或其他生命也要生起關愛之心,因為他們真的很可能當過我們的孩子。

正行:修「勝義菩提心」,先「思諸法如夢」

《修心七要》首先要我們生起勝義菩提心,再來才是教授世俗菩提心。以上講解的是修前行,接下來是勝義菩提心的修持。

首先要端坐在坐墊上,身體要坐直,保持身體的要點,接著數息二十一次,自然數呼吸,這是要念頭思維更穩固,否則觀修思維沒辦法想得很清楚,透過數息二十一次讓自己安靜下來。

[第二要:正行 修兩種菩提心

[1.勝義菩提心]

思諸法如夢,觀心性無生,
對治亦自解,道體住賴耶。

首先,「思諸法如夢」。

一切色聲香味觸等等都如夢如幻,為什麼如夢如幻?因為一切都是緣起的,一切都是緣起性空,如夢如幻。

同樣的,也可以作另一種思維,觀修任何萬法,比如眼前的房子、柱子或一張紙,它們都不是恆常的,都是剎那剎那在變化中,比如這張紙就在剎那剎那變舊,所以一切也如夢如幻一般。如此觀修,可以了解:所謂萬法,從外相觀察,是不真實存在的。

「觀心性無生」

接著我們要問:那內心真實存在嗎?也不是的。如果真的去觀察自心,會發覺它也是空,找不到它從何出生,它剎那也無法駐留,最終它消失了,也不知消失去哪裡,找不到。

「對治亦自解」

「思諸法如夢」之後,會有「一切如夢」的認知,這即是對治,「觀心性無生」之後,會有「心無生住滅」的認知,這也是對治,這樣的對治的認知,也是無生、不真實存在的,「對治亦自解」就是這個意思。

接著,心要放在哪裡?歇息在哪裡?

 「道體住賴耶」

我們的心要安住在賴耶,這裡「賴耶」是指如來藏,《寶性論》中就介紹過,我們自心的實相就是如來藏,學習過懂得的人,知道什麼是如來藏,就安住在這裡;不知道的人,可以發願這樣想著,也安住在這裡。

今天課上到這裡,接下來做一段觀修:

觀想上師端坐在自己頭頂上,
安住在蓮花月輪之上,
祈請之後,融入我們心間的光團。

(在大眾唱頌〈菩提道次第祈請文〉之後,嘉察仁波切念誦〈大祈願文〉暨〈冥陽迴向文〉,大眾再誦〈如實成就真言〉、〈十方四世諸佛菩薩祈願文〉並迴向之後,圓滿正行首日開示)

註:本次課程《修心七要》中文版,為堪布索達吉譯版。

20190114PM_Monlam Day 1

第36屆大祈願法會前行.「大悲勝海紅觀音五尊」灌頂


證得紅觀音果位,利他事業如虛空


主法上師:國師嘉察仁波切
時間:2019年1月13日上午9:00-11:50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大祈願會場
藏譯中:堪布羅卓丹傑

早上6:00多,金剛座聖地菩提迦耶籠罩在如幻繚繞、但本質是霾的迷濛霧色中,噶舉大祈願法會會場的會眾席,已陸續湧入一波一波人潮,小小一方墊子坐滿八人後,在8:00多左右,場內超過1200個墊子已經滿載,蜿蜒的人群一路滿溢出祈願法會大門外,甚至法會對面的建物階梯上,也滿滿或坐或蹲著各國信眾,大家屏息以待,9:00即將由國師嘉察仁波切傳授的噶瑪噶舉三大本尊之一:紅觀音灌頂。

此次嘉察仁波切奉法王噶瑪巴囑咐,於第36屆祈願法會前行,傳授噶瑪噶舉最重要本尊之一的大悲勝海紅觀音。甫因塞車兩天,歷經數十小時車程,至昨天(1月12日)才抵達的嘉察仁波切,在抵達德噶寺後,於今早7點,神采奕奕踏入祈願法會會場,於四大天王的屏風後,開始灌頂前行俢法。


■紅觀音法門三大殊勝

仁波切前行法座,面對的是日式亭閣風格的灌頂壇城,亭身塗金並綴以金黃墜繐,寶塔四面黑檀木鑲嵌八吉祥圖案,周遭點綴鮮花,壇城中央安奉象徵本尊大悲紅觀音的紅色多瑪。
根據仁波切主寺大吉祥寺彙整歷次嘉察仁波切之教授,大悲勝海紅觀音法門具有以下殊勝:

一,法殊勝:


在「法之殊勝」方面,「大悲勝海紅觀音」全名為「世間自在大悲勝海紅觀音法」,屬於金剛乘無上瑜伽之頂,乃最高之觀音修持法門,是噶舉派三大重要、也是即身成就的本尊法,所得之成就及感應,最迅速有效力。

二,傳承殊勝:


在「傳承殊勝」上,如意寶尊者所著之〈噶瑪巴長壽祈請文〉中提到,大寶法王之秘密法號「世自在觀世音」,意為:大寶法王是「大悲勝海紅觀音」的化身,也是所有觀音海中的主尊。

三, 上師殊勝:


在「傳法上師的殊勝」上,尊貴的 嘉察仁波切,歷代以來皆為尊聖的大寶法王 噶瑪巴奉為攝政國師,於第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時,蓮花生大士曾示現於法王前,授記須供養第二世嘉察仁波切橘紅寶冠(或稱金黃寶冠)。

此寶冠形狀、尺寸象徵著三身成就和四無量心,所代表的是嘉察仁波切的證量與功德,與大寶法王噶瑪巴無二無別,珍寶嚴飾的圖案表徵無染之蓮花,由大悲雲降注如意寶,顏色所表利生事業些許不同。

蓮花生大士同時授記:「持有此橘紅寶冠者尊貴的嘉察仁波切,是阿彌陀佛的嫡傳法裔。」,「此橘紅寶冠所象徵的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加持,故亦代表『大悲勝海紅觀音』之意。」因此由尊貴的嘉察仁波切傳授此法,更顯珍貴與殊勝。

■度苦除災,功德不可思議


就紅觀音法門的功德而言,依大藏經《甘珠爾》記載,修持大悲勝海紅觀音法門,能解脫眾生諸苦難及消除所作種種惡業之罪障。修行者若能虔誦大悲紅觀音心咒,能獲得以下功德利益:

一,清淨眾罪障:三世業障速得清淨,於未來能了生死、即身解脫。

二 ,閉塞輪迴路:現世能斬斷無明、增長智慧福德、降伏魔障、消災延壽、驅除自身貪瞋癡等妄念,閉塞輪迴道路等。

三, 隨身諸護佑:持誦大悲紅觀音心咒,亦如同修習六波羅蜜,能得一切金剛護法神護佑。

四, 滿如法善願:一切眾生若有耳聞、目視或佩帶此真言,當如獲得摩尼寶一般,能滿足眾生一切如法的善願。

五, 免非人障害:此大悲紅觀音真言,能使修行者免除一切鬼魅、妖魔的障害等。

六, 閉三惡道門:持誦此真言十萬遍,能閉塞行者三途惡道之門。

七, 具足利他力:持誦此真言滿百萬遍,能令行者具足救度六道眾生的能力。

八, 速證菩提果:持誦此真言滿千萬遍,能使行者證得菩提果。

■歷代噶瑪巴,都安住在紅觀音定中

上午9:00,仁波切陞座持灌頂正行,於獻多瑪以立結界並觀化空之後,首先開示傳承源流:

「這次遵照法王噶瑪巴指示,給予「大悲勝海紅觀音五尊」灌頂。傳承於喜馬拉雅山區的佛陀教法,都是大乘教法,強調大乘的菩提心,因此接受灌頂前,請大家要記得發起菩提心,為利益一切如母有情之心來接受灌頂。

無論在藏傳佛教前弘期或後弘期,大悲觀音法門都廣為弘揚,且有不同的大悲觀音法門流傳,其中流傳最廣者、利益最大者,就是紅觀音。

傳統上,紅觀音法門分為五尊及九尊,今天給予的是紅觀音五尊灌頂。傳統上相信,所有上師、本尊、佛菩薩、空行護法,都包含於紅觀音五尊中。

經典中記載,此法先由印度大成就者貝瑪貝札與竹貝嘉摩兩位成就者,最初在印度及鄔金淨土弘揚,有很多人修持而獲得成就,並因此利益無量眾生。

當時密勒日巴尊者加持弟子惹瓊巴到印度,去學習尚未傳到西藏之法門,這是由於密勒日巴的上師:馬爾巴大譯師,曾於印度學到主要甚深教法,例如大手印、那洛六法等教法,但許多支分教法尚未傳到藏地,因此要求密勒日巴去印度學習。

當時馬爾巴大譯師囑咐密勒日巴大師說:「你要去印度學習這些法教,如果不行的話,也要找弟子去。」因此密勒日巴大師囑咐惹瓊巴大師去印度學習,惹瓊巴大師依照尊囑,除了其他密法,也求得(竹貝嘉摩)所傳承之五觀音法,而九觀音法則是跟隨帝波巴大師所習得,惹瓊巴大師也同時求得紅觀音法相羯摩次第、口傳等等,這些至今仍在藏地完整保留。

密勒日巴大師得知惹瓊巴完整求得紅觀音教法之後十分歡喜,他說:「你未來可以此利益很多眾生。」其後密勒日巴一位主要弟子桑日惹巴,這位大師主要最初是一位在家瑜伽咒師,對惹瓊巴大師生起很大信心,被攝受為弟子,並得到紅觀音法門。

這位大師再傳法給卓昆日巴,他也是一位在家咒師,後來這位咒師從衛藏到達康區,於37歲出家,日後也成為噶瑪噶舉大成就者之一。後來他親近第一世噶瑪巴杜松虔巴,並得到許多教法,成為噶瑪噶舉上師,他有兩位主要弟子:翁珠蔣參及朋札巴,卓昆日巴就將所有源於噶瑪巴的法教傳給這兩位弟子。

後來翁珠蔣參英年早逝,另一位翁札巴則成為第二世噶瑪巴希的上師,並將第一世法王教法回傳給第二世噶瑪巴。噶瑪巴希後來成為一位大成就者,在西藏名為「拔」的地區,做紅觀音法門的修持與閉關,成為人稱「與紅觀音無二無別」的大成就者。

後來噶瑪巴希將此法傳到蒙古,蒙古大汗忽必烈和蒙哥都被他以各種神通及教授所攝受,讓佛教更廣為弘傳,噶瑪巴希自己也說:「當我證得與紅觀音無別之果位後,利益眾生之能力,就變得如虛空一般,佛行事業也因此無量無邊。」

噶瑪巴希之後將此法傳給弟子釀仁,釀仁之後傳給第三世噶瑪巴,之後由歷代噶瑪巴所傳承。有個說法是說,歷代噶瑪巴都安住在紅觀音定中,利益無量眾生。

另外一種說法是說,蓮師於藏地掘出眾多觀音法門的儀軌伏藏,所有蓮師觀音儀軌伏藏,都包含於此紅觀音法教中。」

仁波切開示法教源流後,大眾代表獻上曼達,之後,仁波切戴上事業紅法帽,開始紅觀音正行灌頂。(灌頂步驟略)

10:00,仁波切步下法座,右手持紅觀音食子、左手持鈴,在維那師領頌〈二十一度母禮讚文〉聲中,逐一為舞台上的祖古、堪布灌頂,接著步下壇城,以象徵紅觀音的食子,逐一為近萬名會眾灌頂,直至12:00方結束。

20190113_The Empowerment of Gyalwa Gyatso

第36屆噶舉大祈願法會.特別報導:「縫紉幸福」計劃

幸福的人生,從一台縫紉機開始

時間:2019年1月12日
地點:印度 菩提迦耶

隨著噶舉大祈願法會的持續成長,扶助印度當地居民的慈善計劃也不斷求新求變,以因應當地社會的需求。而今年「慈悲行」小組新增的一項稱為「縫紉幸福」(Sewing Happiness Project) 的計劃,便在這樣的精神下誕生了。

這項別開生面的縫紉計劃,旨在培養當地印度婦女的縫紉技術,於內可以照顧家庭的需求,於外可以營業謀生。今年第一次開辦就有18位婦女參加,年紀從15至33歲不等。從2018年12月1日至2019年1月30日,為期兩個月每天兩個小時,這群婦女聚集在祈願會場附近的一間旅館內,接受當地兩位資深裁縫師的培訓。課程內容包括縫紉機的使用、手工縫紉技術、布料的選用,以及學習縫紉出不同的圖案等,目標定在衣物的修補,以及縫製6種傳統的印度服裝。結業後,每位學員都可以免費將一台縫紉機帶回家。
這個計劃的構想來自噶舉人國際祈願法會信託(Kagyupa International Trust)的祕書蔣秋.林巴(Jangchup Lingpa),在噶舉大祈願法會執行長喇嘛確札(Lama Choedrak)以及哈特.諾歐信託(Hart Knowe Trust)的大力支持下,諸多順緣便迅速聚合。透過當地的人脈,他們從菩提迦耶及鄰近村落遴選出適合的學員,並且貼心的為她們安排交通,確保一路平安。
哈特.諾歐信託是由前阿貢仁波切的學生所創立的慈善組織,該信託的理事之一敏.哈瑞斯(Vin Harris)表示:「在與喇嘛確札和蔣秋.林巴一起時,我們經常談到什麼樣的計劃可以為當地民眾帶來長遠的利益。我對『縫紉幸福』計劃的前景感到非常振奮,並且期待見到該計劃可以讓學員對自己生起信心,以及獲得所需的經濟利益。也許有那麼一天,這個計劃可以為寺院和祈願法會提供裁縫服務。」
哈特.諾歐信託的代表和喇嘛確札一行在探視培訓活動時,老師表示,學員們學習的興致很高,以這樣的學習速度來看,課程可以再增加3種服裝的縫紉製作。訪問結束後,信託的另一位代表瑪莉琳.哈瑞斯(Marilyn Harris)表示:「很高興見到這群婦女對於學習縫紉的熱忱,以及對於結交新朋友的歡喜。這個計劃絕對值得延續和推廣。」

20190112_Sewing Project

 第36屆大祈願法會前行課程.《恆河大手印》開示六之一

 當代口傳之王,宣說黃金珠鬘法寶

主講上師:桑傑年巴仁波切
時間:2019年1月9日上午8:00-11:30
地點:大祈願會場

當「口傳之王」在聖地,宣說黃金珠鬘傳承法寶《恆河大手印》,該是怎樣一場心性教法的大事因緣?

彷彿經過文殊菩薩特別加持,開示速度又快又清晰,所說內容廣博又甚深,且因口傳過整部大藏經,而有「當代口傳之王」美譽的桑傑年巴仁波切,今天(1月9日)起連續三天,在聖地菩提迦耶金剛座舉行的第36屆噶舉大祈願法會前行課程中,講授黃金珠鬘傳承大手印經典之作:祖師帝洛巴的《恆河大手印》。

桑傑年巴仁波切是尼泊爾邊倩寺住持暨閉關中心主法上師,以聰慧擅說聞名,在噶舉傳承的堪布、阿闍黎、喇嘛心目中,是偶像級人物,也是教學臨摩範本。也因仁波切像一部活字典,說法奇快又出口成章,祈願法會的各國譯師們,課程前也都壓力不小的嚴陣以待。

上午八點整,奉法王 噶瑪巴勸請,首次蒞臨祈願法會開示的桑傑年巴仁波切,在手持哈達的僧眾歡迎隊伍,從大祈願會場入口綿延至前台長長的人龍等待下,素來輕車簡從、常搭嘟嘟車出入的桑傑年巴仁波切,忽然從後方小門迅速進入會場。在向壇城獻上哈達並禮佛三拜後陞法座。在〈金剛總持祈請文〉之後,〈三十七供獻曼達〉唱誦聲中,接受以竹奔德千仁波切為首的獻曼達隊伍,敬獻請法曼達,為期三天、每天上下午兩堂長達六小時以上的法席,就此揭開序幕。以下是上午第一堂開示摘要:

■第三次,終於圓滿法王心意!

為饒益如母有情證得遍知的果位,請發起菩提心,來聽聞印度大成就者帝洛巴向大班智達那洛巴宣說的《恆河大手印》。

首先,[在進入說法主題之前]先說幾句話。過去,怙主噶瑪巴尊者每年都會引領四眾弟子在金剛座菩提迦耶舉行噶舉祈願法會。過去我並不是因為覺得沒有利益或不想來,而沒有出席,主要是因緣上有很多事務要處理。包括在不丹的寺院、閉關中心,僧眾希望我在冬天寒假時為他們授課,時間上正好和祈願法會重疊。

2009年我向法王噶瑪巴尊者供養《大藏經》口傳時,也當面向尊者報告,由於還有很多待辦事項,所以無法出席法會。此外,自2003年起,因為個人身體有些狀況,不宜出席人多的場合,所以也未能參加。去年法王也指示我參加法會,我雖然答應了,但後來在尼泊爾仰列秀生病了,只好又再度告假。因此,絕非不願前來。

一個月前,法王來信,希望我排除萬難出席說法,這次我就來了,深感不能再第三次告假了,而且能夠來到這個聖地,按照法王的指示,與祖古們為主的四眾共修,真是很大的福份、很幸運的事情。

雖然我坐在法座上,但不代表我有資格給諸位說法。在場也許有很多都是登地的菩薩,但是法王的來信明確要求我給予簡略的《恆河大手印》引導,所以我將引導式口傳(以口傳為主,重點處給予提示)的方式進行。

■大手印實義傳承,不是靠翻書作研究

講大手印和講其他經論是不能一概而論的。用自己的理解、智能,加上邏輯做依據,把內容脈絡化,自己分析「大概是這樣吧」「也許是那樣吧」,這種作法,完全不存在於宣講大手印與大圓滿的傳統之中。

怎麼說呢?因為宣說者應該自己完全通達大手印的見修行,表達時的詞句運用、意義的傳達,都要準確無誤,尤其得傳授的是「實義的傳承」,而不是「詞句的傳承」。何謂「實義的傳承」呢?得先依止上師,獲得竅訣,透過修持而了悟本初光明,在沒有懷疑與猶豫的情況之下傳講。

僅靠自己的理解、自修、翻書、東問西問,整理資料,完全不是傳講大手印的方法。然而因為時代的因素,現在的講經說法已經變成這個樣子了。

所以像我這樣的上師坐在高座上講大手印,可能是末法時代的一種徵兆,完全不是什麼好事。依怙主詠給明就仁波切等許多殊勝轉世化身、善知識、學者、修行人、成就者、閉關者們今天都出席了,我卻得在高高的法座上裝得好像我懂這些一樣。因此,首先請求諸位海涵。

接下來三天,我會盡力講解《恆河大手印》。中間肯定會有錯誤,但也將不揣淺陋,按照詞意進行解說。此次講解的緣由,其一是為了達成法王噶瑪巴的心願;其二,即使不能證悟大手印,但是能夠有機會討論一下大手印的詞彙及語句,也是往昔累積眾多資糧所致。

■活多久,修多久

從金剛總持至今日,我們的傳承一直有著所謂「弟子會比上師更有成就,一代會比一代更好」的說法。如同〈大手印傳承祈請文〉(金剛總持祈請文)所說:「持有傳承記述(傳記)祈加持」,是真實的傳承,所謂真實傳承,就是實修的傳承,亦即晝夜六時都在本然光明中實修的傳承。

過去許多大德,對於大手印的字義了然於心,躬親實踐,使自心解脫,方能令他人內心解脫。捨此途徑,無有令傳承祖師歡喜的方法。如同遍知米滂大師所言,唯有「活多久,就修多久」,才能令真正的上師們歡喜,其他的財物飲食,並無法令其喜悅。

所謂「活多久,就修多久」的實修,首先得透過循序漸進的聞思修,之後達到聞思修三者無別,而不是說跑到無人的山區就可以了事的。要將大手印的真義,納入自己的內心與經驗,才能自利利他,真正地以修行供養。至尊密勒日巴也說:「我沒有財物可供養,唯以修行承事如父上師。」所謂修行供養,是指依教奉行,依教承諾,發自內心,以三解脫的方式修持,讓勝者佛陀的教法廣揚,淨化眾生的罪障,滿足上師們的心願。這便是「以修行承事如父上師」的意思。

因此,如果有智慧,就會知道:要圓滿法王噶瑪巴的心願,顯然是不能透過財物供養來達成的,因為「願以依教奉行供養令歡喜」這句願文,說的就是:斷除罪業,成辦善法,活多久就修多久;自利方面,應當聞思修行,利他方面,應當講法、著述、辯論,為了兼顧二利,則應該博學、持戒、善良,效法前賢的解脫事蹟。

■獨處時,不自欺

如果我們真的能這樣依上師教言去做,才稱得上「依教奉行的供養」,而不是「要你外帶麵餅你照辦,外帶蒸餃你也照辦」的意思。只是叫你帶蒸餃來你就帶,算不上依教奉行。透過聞思修行,將教言納入心中,調伏自心,才叫依教奉行。要像那洛巴依止帝洛巴,馬爾巴依止那洛巴,密勒日巴依止馬爾巴,岡波巴依止密勒日巴的方式,沒有懷疑、猶豫、舉棋不定的毛病。這些都是我們熟得不得了的事蹟了,不需再用文字贅述、著書立說,讀他們的傳記就好。

所謂「解脫行傳」(Namthar),成就者的傳記,不是記錄某人打哪兒出生、去過哪兒、做過什麼事等瑣碎的內容。解脫行傳,是上師們如何修持、苦行、廣大利生的情形,那些能令我們嘆服,生起歡喜信、信解信、不退轉信的事蹟,使我們的心續得以解脫,才叫解脫行傳。例如,密勒日巴認為什麼叫做解脫行傳呢?就是表裡如一的行誼。

像我就不是如此,我很會說華麗的詞句,把見修行說得高妙,但因為沒有實修,所以騙騙世間人還可以,他們會以為:「啊呀!他真了不得,可能很棒吧?也許很努力修行、實修很踏實吧?大概是個智者、成就者、譯師、瑜伽士吧?」騙世間人很容易,對吧?但不應該這樣的。

應該要像噶當派祖師們的口訣所言:「獨處時,不自欺」,不要對自己還惺惺作態;不論他人認可與否,人家如何評論你的一生,都不在意,對此生沒有期待,也沒有擔憂。只要自己的心清淨,此生就是解脫的行傳。

同理,閱讀上師傳記時,一字一句地消化也沒什麼作用,眼睛睜個老大、周身毛孔直豎,裝作很虔敬的樣子,也無濟於事。該做的是,發願「願我也能如此隨學祖師行誼」,並為此祈請諸佛菩薩加持。要承諾、發誓這麼做。實際執行上,要能由衷、有毅力地排除萬難去實修。如此一來,就叫做修行供養。

財物供養只能算是自己累積福報的方式,是最下等的供養,諸佛菩薩不需要我們的香花。有些人偏好某些花,覺得漂亮,就有「這個較好」的執著心,於是對其他不美的花,就有「這個較差」的分別心。只要還有淨穢、優劣、利害的執著,其果報必然有好壞的差別。只要期待、恐懼、利害的心滅了,其相應的果也就會滅盡。這一點,只要是學習佛陀教法的人都清楚。

所以,只要還有「這很乾淨,有價值,是最棒的」這類的執著,向好的、善妙的、潔淨的地方獻供,就會有相應的善報。反之亦然。

■傷我毀我者,同證菩提緣

至於面對諸佛菩薩,我們得靠修行[才能令其歡喜]。

例如,前行教法中也說:「正式內容為發願」。發願時,該有何等動機,身口意的態度,都在前行教法當中做了介紹。否則,我們只是「唯願如何如何」「願如此」「願成就如何又如何」「願臻吉祥」「願無不吉祥」如此這般口誦,也就這麼個層次罷了。對吧?

但即使發這樣的願,也會希望能夠成真。願望要成真,首先仰賴動機。若以菩提心為前導,則一切心念、行為都會成為偉大的菩薩行,如此一來,諸佛菩薩方能成為任何發願的順緣。正如我們常念的《了義大手印祈願文》:

「諸上師眾本尊之壇城,十方淨土勝者佛菩薩,
垂念於我令我一切願,如實成就賜與諸順緣!」

要「如實成就」,就得把握動機──要合乎菩提的行為,合乎菩提的動機,合乎菩薩道,合乎菩提的實修,合乎菩提的方式,才能「如實成就」。否則,若受貪欲、瞋恚、我慢、嫉妒所支配,念再多願文,都很難如願以償。

正如怙主龍樹菩薩在《中觀寶鬘論》明確所闡述:

「若涉貪瞋癡,彼即屬不善;
   若不貪瞋癡,彼即為善法。
   不善生惡趣,世世受苦楚;
   以善生上趣,生生得安樂。」

因此,我們要善加調整動機。要體解偉大的上師直貢怙主吉天頌恭所言:「前行較正行更為深奧。」曉得什麼叫做動機,什麼是應有的思想。否則,我們聚在一起,做著這樣那樣的瑣事,有什麼意義呢?對我而言,是服從勝者噶瑪巴的教言,因此來拜見諸位的,說白了,我是因為無法推辭的嚴峻教言才來的。說真的就是如此,我沒什麼忌諱,有什麼就說什麼,你們聽得進去也好,無法接受也罷,我也無可奈何。心裡想的是另一套,嘴巴上卻說得漂亮,照本宣科,這類事情我做不來。

當法王說:「去吧!」我只有說:「遵命。」如果違背了根本上師,會往下墮落的,我是怕墮落才來到這邊的。否則,說真的,我坐在這上面,在座也有不少人是有意見的,也有人認為「他也太高調了吧」「他沽名釣譽」,百分之百是有這些的。本來就會這樣,沒差。所謂讚嘆與詆毀,都是緣起的規律。有讚美一定就有批評,不可能大眾一致認為:「啊呀!真殊勝」,若認為所有人都會對我畢恭畢敬,心悅誠服,那就太誇張了。所以兩種情形都會發生,而且這樣也好,取個平衡。對我來說,會認為:「喔!這邊讚嘆我,那邊批評我了,這樣比較平衡。」這樣我比較開心。否則,全是一片溢美之詞,哪天從雲端掉下來,那可慘了。所以,如果走下坡,就稍微拉一下,爬太高就稍微下修一點,這不是挺好的?

所以,批評也無妨。在噶當派中珍貴而重要的實修方式,以及《入行論》提到的都是:

任何傷害、批評我的眾生,
對我成就菩提都有大恩,
所以願與他們同證菩提!

因此,我一點不需要人家對我有信心、虔誠、恭敬心,但從佛陀教誨的聞法方式來說,聽聞教法時該怎麼調整動機,對說法者應有如何的發心、聞法者該有如何的動機,經典中都有很明確的記載。

■法緣:第十六世法王噶瑪巴所傳

再來,我求得《恆河大手印》的對象是偉大的依怙主[頂果]欽哲金剛持,欽哲金剛持則說他是從真實金剛持、一切壇城之遍主──吉祥勝者之王第十六世噶瑪巴讓炯日佩多傑處求得的。所以我的傳承也可追溯至吉祥勝者之王噶瑪巴讓炯日佩多傑。

不過,如果我說我曾經受過仔細的引導,那就是騙人的,我只受過口傳與引導結合的教授。當然,我如果這樣扯謊,你們可能就會想:啊呀!這真是特別好呀!不過,對我來說,這就成了自欺。倒不是騙人的問題,而是自欺了。

我從來沒實修過這個教法。其他人可能學習過,也實修過,晝夜六時都在本初光明的境界之中,行走也是大手印,安住也是大手印,吃飯也是大手印的實修,以大手印的實相印持一切威儀,這樣才稱之為「於大手印得自在」「契入大手印」。否則,紙上談兵地分析「大手印是這樣」「大手印不是那樣」,算不得「意義的傳承」,不過是「詞意的傳承」罷了。

然而,我所求法的傳承上師,則是以證悟令內心解脫,於心中不生耽著之士,我相信自己還是得到了他們加持威力的,所以透過我將這個法傳給諸位,相信對諸位而言還是有利無害的。這樣澄清一下,就一目瞭然了,對吧?

若非如此,我在這邊講著名的《恆河大手印》,聚集了這麼多聽眾,也許有人會認為:真的、假的?人總是希求名望的,也許現今一般人對名望沒那麼奢求,修行人卻特別希求名望。如果聚集上萬、十萬聽眾,就會讓人覺得:啊呀,利生事業的確廣大呀!如果加上法座上疊了很多紅包,利生事業就更大了!回程若還有能夠帶走的紅包,那利生事業還更加廣大了。如果不是單槍匹馬,還帶五六個侍者駕臨,利生事業則更大。假使都回家一個星期了,錢還算不完,利生事業還要更大了。不應該如此。

■實踐上師所說,用在心上,才是加持

所謂利生事業,是指從金剛持到自己的根本上師之間,傳承的加持威力未減,空行的暖熱未散,一個實修的、具有實義的傳承。我們得這樣認識所謂的加持。

否則,吹口氣,頭痛就好了,持咒加持一下,迷亂的夢就沒了,我既不承認,也不相信這樣的上師。為什麼不相信?因為我過去多次罹病,求了很多「加持」,但一點效也沒有。這是我最強而有力的證據。將自己所見做為依據,就是如此。要以他人所見為憑,則得仰賴神通,但我也沒這本事。既然只能靠自己所見為憑,那麼因為這些所謂加持,對我的身心狀況都沒幫助,所以我不相信。

那麼,我相信什麼呢?我相信:祈請上師,實踐上師的教言,將之用於心中,無誤地加以運用,肯定有益。會認為這樣有用,不是因為經典這樣寫,而是透過自己盡可能地思維,放在心中,才肯定這麼做必定有加持,才會相信:遇到困境時,憶念上師,憶念三寶,深心祈請,必定能化解困境,這是真實的。我們用不著期待什麼,自己的上師正如法本所說:「您是上師,您是本尊,您是空行,您是護法。」上師就是三身的本體、三根本總集之主宰。這種思想不應該是口頭禪,而應真的深信「除您之外,別無其他」。

但我們總是在低潮時,認為「除您之外,沒有更差」,對吧?這就是我們依止上師的態度,是吧?邊頂禮邊唸「皈依您」,如果自己口袋能攢點錢,就會喃喃自語:「皈依上師!我的根本上師確實與眾不同!」有點地位的話,就想:呀!我的根本上師真是太特別了。但只要被上師唸兩句,事情不如己意,就會自我解嘲:「好啦!我的上師在這方面有點問題也是難免的,也許去找其他上師會好一點…。」對吧?我們依止上師的態度,就像在店裡買東西一樣。

依止上師不該是這樣的。例如,馬爾巴大譯師給瑜伽自在密勒日巴多少苦頭吃?多麼虧待他?簡直是人類史上未曾發生過的事件,對吧?但密勒日巴終其一生的實踐修行,就是「依教奉行」。今日,我們光是聽聞「至尊密勒日巴」的名號,便能在內心種下解脫種子,如此賢妙的解脫行傳從何而來?來自虔敬心,要靠信心與虔敬。

而所謂信心,不是心口不一、口頭說說的信心,而是無條件的,發願:「乃至證得菩提間,願不離上師您的身,不離上師您的語,不離上師您的心意!」對上師的身語意有強烈的定解,認為:不管上師會不會打罵,都認為這位上師就是真佛,就算三世諸佛菩薩親臨,也不會比這位上師更殊勝。如同經典所說「一片赤誠衷心的信任」。要能付出「赤誠衷心的信任」格外重要,但在今日可謂難上加難。這些道理都是知易行難的,不需多說。

重點在於,要符合上師的心意。要做到這點,應當注重聞法。比起聞法更重要的是思辨,比聞思二者都重要的是修行。所謂賢妙的解陀行傳,就是透過聞思修行三者結合、彼此不脫節的方式而利他。一個人的賢妙解脫行傳無非三事:首先善加聞思,中間善加運用所聞思的義理在心上下功夫,加以修持,最終,由於聞思修臻於究竟,所以能夠真正的自利利他,故稱其生平為解脫行傳。有這樣的解脫行傳、賢妙的三事,便已圓滿上師的心願。

基於此,我將運用這個機會,向大家稟報,若有謬誤,敬請海涵。若沒錯誤,則是上師們的大悲所致。我常這樣想:有時候講經比較順利,講兩個偈或兩頁內容,沒有增減宣講的過失,沒有謬誤,闡釋正確,算得上合格,人家也認為講得很好,對他人內心有有益,肯定是根本上師的大悲、恩德所致!如果講錯、顛倒了,就是我自己的問題,自己的錯誤──一定是我表達能力不足,義理理解不足,慧力不足,缺乏智慧,沒有精進,欠缺聞思,見識淺薄或是欠缺上師意趣的教證。若有益,就認為是上師的大悲,格外對上師虔敬祈請,試著透過上師瑜伽的修行方式,如此增進自己的實修。

同理,這次講經如果講錯,是我的問題;如果沒問題,是上師的大悲。

■正論:先說什麼是「大手印竅訣」

接著講正論。

經題:大成就者帝洛巴之《恆河大手印》。這個法本光是根本頌就有許多版本。不過我用的是夏瑪‧袞秋榜(ཞྭ་དམར་དཀོན་མཆོག་འབངས་,也稱為夏瑪‧袞秋衍拉དཀོན་མཆོག་ཡན་ལག 1525-1583,為第五世夏瑪巴)使用的根本頌。我想用這個來講解應該不錯。按照吉祥勝者之王噶瑪巴的囑咐,前幾天大學者堪布格桑尼瑪請求確認此版本。因為我自己有好幾種版本,也不知要用哪個版本,所以如果能夠針對噶舉祈願法會訂出一個定版的話,就可以按這個版本來教學,也就答應了。我就按後來網路公告的這個版本來教。

其中,根本科判分三:序分、正宗、末義。

壹, 序分

一,經題
首先是序分,開始為經題。

梵語經題:摩訶姆怛囉優婆提夏姆(Mahamūdra-Upadesám)
藏語經題:大手印竅訣

梵語「摩訶姆怛囉優婆提夏姆」翻為藏語就是「恰加欽波勉昂」,大手印竅訣。

(一) 什麼是「大手印」?
一般來說,「手印」(恰加)這個詞,在《虛空藏所問經》有言:「如來手印為記。」此理在《月光大手印》中有明說。本來大家都在用「大手印」這個詞,或使用Mahamūdra來表達,不過,正如《虛空藏所問經》所言:「所謂如來手印為記,」也就是說,若先探究「何謂大手印」,那麼,據《虛空藏所問經》所說,則是:「謂真如性無別,此謂手印。」此中,「真如性無別」的「真如性」,是指一切有情本初實相的自然狀態,也就是一切有情本來的、原始的、本存於心中的實相──在大手印中稱其為「樸實」、「無改造」、「原始性」),大圓滿中稱為「自生覺性」、「普賢」等,有非常多被用來表達此義的名相。

有這麼多名相,但要表達的卻只有唯一的一件事──真如性。「真如性」一詞中所說的「真如」,就是「實相」的意思。實相「非由因所造,非依緣而生」的自然狀態、樸實本性、原始性,就是真如。

至於所謂「性」,是指:從本質而言,或從自性而言,此意義的功德本身層面,佛與有情是無別的。也就是說,從此功德層面而言,凡有情所具功德,佛必有之;佛所現證之果,於眾生位,則以「基」或「種子」之面向而存在。這個事實,就叫做「性」。

[1. 不增:沒有新增的]
經典說:「於此真如性,無可分衍者。」說的就是「不增」──無法以外緣而創造,無法依於道而創造,只管對它「既有的實相本身」加以認識,便稱為「無別」。

其中,《虛空藏所問經》中對此(手印的)法相做了直接的說明:「不增,不變。」所謂「不增」,是說一切有情內心相續的功德,是本來具足的,並非經由實修、宗義而新獲得的功德。

當瑜伽士修持大手印時,例如按照大手印四次第出現的情況來說,像是專一、離戲、一味、無修等修持或實踐,絕非新得到、新成立、新添增的法。那麼,認識處於有情原始本性的本初實相──或稱之為自然、質樸的實相,並對此認識加以培養,藉此培養之力,使此認識越趨明朗,直至現證,屆時若將所現證之功德加以取名,方名為專一瑜伽、離戲瑜伽、一味瑜伽等。而不是說專一瑜伽的實修是一回事,離戲瑜伽的實修是另一回事,這當中沒有絲毫新增的事物。

就要這樣理解「不增」。對吧?

[2. 不減:沒有要去除的]
所以,所謂「不增」,意指不衍生任何過失,沒有任何過失。所謂的「過失」或「染污」假使是具有自性、法相而真實成立的話,那麼,無論如何運用對治,也將無法使之滅盡、斷除,如此一來,運用對治來斷除過失,就成了無意義的事了。為何無法滅盡?因為假使染污是自性存、本來有、可存在的、本質上可成立的,再怎麼對治,也不可能有將之遣除的時候。

與此相反,若知染污非實、非原始本有,知其本性,染污自然就清淨了。若知染污的自性,則染污會自然清淨、當下清淨而解脫。以此功德,說為「不增」。所謂「分衍、新增」,是指:假設有二法,在實相中,本來就可以成立二種相異之法,如此一來,就有了分衍、新增。但實際卻沒這種事。

假使在原始性中並沒有蓋障,便無法另外分衍出染污,所以說「不增」。《寶性論》與《現觀莊嚴論》都說了吧?《寶性論》說:

「此中無可破,無少可立者,諦觀真實性,見實勝解脫。」

所謂「可破者」(所要遮遣、遮破的),指的就是染污、過失,因此當宣說「無可破」時,就是指無法成立染污的自性,而不是說「沒有染污」。

染污是存在的。正因為有染污,所以在般若法門《現觀莊嚴論》中才說:從初地乃至圓滿菩提,都有各階段本身的對治與所斷,對吧?按一般說法,由於有煩惱等染污,依靠對治令染污滅盡,於是現證果位。

然而,現在是屬於口訣的傳統,所以不用教證、理證、智力、分析,而是直接給予指認,所以稱為口訣。大手印或者稱為「多哈」的道歌當中,上師透過直接的引介,認識自己內心原始、自住的、本有的功德,才用「口訣」這麼個名相。因此,假使一提到「不增」時,就開始想到「與中觀的教證理證不符」、「與因明的教證理證不符」,這就是缺乏慧力的表現了。

所謂慧力,是能夠直接切入各個經論的要旨,懂得取捨,懂得無誤地運用,這才是所謂精通經論的學者們「對經論總綱的通達」。否則就算是不擅於此道了。所以,當我們按照口訣傳統,說到「不增」時,是怎麼個不增?是「沒有衍生出染污」。

在運用《寶性論》的教證「此中無可破」時,是從實相的角度來說的;既然是實相,那麼染污當然是無自性可成的;由於染污之自性無法成立,所以不用去除染污。假使染污是一種本質性的存在,那麼再怎麼努力,都無法消除它。然而,我們還是想方設法要去除染污,是吧?

但對瑜伽士來說,由於內在已經斷除了增益與損減,從增益損減中解脫出來,內心獲得定解,則修所生慧由內萌生時,便沒有「分衍、新增」。怎麼說呢?因為既然染污並不是自性存在的,也不存在於原始本性中,故說無垢──染污自性不成。若知染污無自性,即為解脫。

若非如此,假設十分堅持「染污存在於本性之中」,則對治變成了顛倒,這樣一來,想要「滅盡染污」的心,就成了癡心,也即「對方便無知」、「缺乏方便善巧」。所以,並不是否定使用教證理證的必要性,而是說:當內在獲得確定時,無有染污;因為無有染污,所以不需去除染污。

這就是上述教證的「此中無可破」,以及《虛空藏所問經》當中的「不增」。

[3. 斷除根本:]
《入菩薩行論》也說:「惑不住於境,非根非中間…」若問煩惱是否存在於境上?並非如此,它在根或者虛空中嗎?也不是,亦非存在於根與境之間。也不是在這些以外的地方。若「以上皆非」,那煩惱究竟在哪兒?

由於煩惱雖無自性,但執著其有實在之本體,因此透過煩惱傷害,在輪迴中承受著無止境的痛苦。所以,對於具足善巧、能知取捨、智慧卓越者,實修之根本,便是「煩惱無自性」。這就是中觀,這就是大手印,這就是大圓滿。當然,這些法各有獨特之處,例如大手印與大圓滿的行者都會說自己的特色,例如實修大手印的就會強調大手印的特色,但由於「無論實修什麼,都有相同的內涵」。就如同樹根枯槁了,則樹幹、樹枝也會跟著枯槁;假使[反過來]想要砍斷樹枝,導致樹根乾枯,那只不過自尋煩惱罷了。

所以,正如薩惹哈所說:

「無有根基,心性如虛空;
   無法言說,心亦難估量;
    於彼平常心識本來面,
    不染造作有緣之雜質,
    毋庸改造自他之內心!」

所謂「無有根基」,在我們實修時,實修的根基、架構、目的、實踐,需要什麼呢?就是要斷除根基──要斷除輪迴與涅槃之根,要直搗實相、內心之巢穴。若不能如此,縱然吹噓見修如何高超──講解著大手印、大圓滿,或者透過無上密四灌的實修,或者空性大悲藏等道理,說得再怎麼動聽,對內心都沒有幫助呀!用口頭吹噓著高深的見地與行為,是無用的。

(二) 什麼是「竅訣」?
所謂竅訣、口訣,是要懂得將見地帶入實修之中,禪修要運用於實踐的面向,行為也要用於實踐。如果懂得將見修融入實踐,便稱為瑜伽士。如果能斷除增益與損減,那就是瑜伽士。

反之,不能斷除增益與損減,指是盤起髮髻,將金銀材質的金剛杵做為髮簪,腰間纏著金剛橛,穿著皮靴,手拿鼗鼓與金剛鈴,口中誦著「吽吽!呸呸!殺呀!砍呀!」將來面臨死亡,仍是個愚迷凡夫,比別人多了什麼呢?只多了頭上那成堆的頭髮,拿黃金去打造金剛杵的錢,也等於浪費掉了,只是留給日後的人們還有機會拿這來使用,也不過就是如此。屆時就該自己面對「吽吽!呸呸!殺呀!砍呀!」的聲音了。對人家喊著「吽吽!呸呸!殺呀!砍呀!」很容易,等到自己被人家喊著砍殺時,那才有得瞧。

因此,不要落得如此下場。在心中斷除增益損減,是極為重要的;還有,行為上不要流俗,這點也很重要。以上是「斷除根本」的解釋。

■實修四聖諦,才是真實皈依

實修時,說了一堆規矩:「這也不行做,那也不能做」、「這不能吃,那不能看」、「不能入城,不准返鄉」,這些都不是為了用規矩來約束人的,而是首應注重正確取捨之處。

佛世尊轉法輪時,首先不也轉四聖諦法輪嗎?他成佛後,說道:「應知苦,應斷集。」──此為輪迴的因果;接著又說:「應證滅。」為了證滅,所以應當依靠能令證果的道,故說:「應依道。」──這是涅槃的因果。這四方面的因果道理,被稱為共通教法。我們所謂共通,不是說修起來很簡單,也不是較低階的、不重要的,而是因為它們屬於下乘、法相乘、密咒金剛乘[三乘]全都修持的法,為具共通性的實踐方式。

以此緣由,稱之為共通──亦即四聖諦。若無四聖諦,我們就沒得皈依了,對吧?嘴巴雖然累積念誦著:「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但皈依的根本,則回歸到四聖諦上。要實修四聖諦,就要獲得對無誤取捨業果之智慧,從而奉持無誤取捨業果之行為,才算真實皈依。

■所謂瑜伽士, 「鬆坦掌握實相」才算數

我們現今認為所謂成就者、修行者、瑜伽士,只是一種title(頭銜)。但不要這麼想,這種想法是無益的。所謂「瑜伽」(藏音「納就」(naljor)),包括兩個面向:

一,「納(nal,自然實相)」就是無造作、實相,或者大手印所說的質樸、自然、鬆坦、原始、原理等意涵;
二,「就(jor掌握、達到)」則是對於「安住在這樣無造作的實相中」的實踐,從而獲得「掌握」,「達到」[實相]境界。因此,瑜伽的意思,即為:對平常的(自然的)真實義獲得掌握、自在,達到這樣的境界。達到這種境界者,稱為瑜伽士。

既然如此,要當瑜伽士,就要有瑜伽士的實修,不是嗎?例如,當我們受持法行時,就有:進食瑜伽、往來威儀瑜伽、就寢睡眠瑜伽、晨起光明瑜伽等許多類型。然而,我們都做不到呀!肚子餓的時候,就只顧得上飽餐一頓了,哪有閒工夫去思考「進食瑜伽」呢?不可能說:「喂!喂!喂!我們還沒修進食瑜伽咧!」絕對是先吃再說吧?所以根本無法修持進食瑜伽。出門時,連鞋子都來不及穿了,談何往來威儀瑜伽?晚上睡覺時,蓋上被子就要呼呼大睡了,哪管什麼穿著瑜伽咧?就寢睡眠瑜伽就更別提了,都是不自主地就睡著了,這不就無法修瑜伽法了嗎?

這些事情拿來說說倒是可以。像我這種人,講課時滔滔不絕地數著:進食瑜伽、往來威儀瑜伽……,說得天花亂墜,結果,無論講者或是聽者,雙方都跟所說的內容毫不相干。

■無根亦無基,心性如虛空

所以,斷除增益、損減,稱為「無有根基」。

斷除根本之後,說的是:心性如虛空。虛空當中,邊際、中央、方向等概念,都是心的產物,念頭施設的東西而已,實際上,從其本性,也就是虛空本身來說,根本沒有邊際、方向性、中央這些事。因此,無論是善分別念、惡分別念、期待、憂懼、淨穢、二取,都屬於分別念,而在我們那「無有根基」的心性中,能夠瞭然地、輕盈地照見自住俱生智慧,所以說「無有根基,心性如虛空」。

虛空是無礙的。在虛空中,潔淨與污穢都會發生,優劣諸法都可以出現,增益、損減等改造法,也可以在虛空中運作。話雖如此,虛空本身卻不會被上述情形所染,虛空本來就不染諸相。同理,我們的心性無有根基,既然沒有根基,則我們的心性之中,即便有再多輪迴、涅槃、期待、憂懼等濁垢,卻也不沾染任何一分。雖然這些濁垢就在心上,但心的實相,則不染諸垢。

正如《寶性論》所說:「如寶、水、虛空,恆時無煩惱。」這些都是譬喻:有污垢的珍寶,本質上沒有污垢,遇到善於冶金的巧匠,能夠將雜質與純金完全分離;混濁的水,水本身是沒有混濁物的,因為水的本性中從來沒有混濁這回事,所以可以經由過濾而得到純水;在空中,即便有再多的雲、煙、塵,虛空也不會被這些物質玷污,為何呢?雖然它們存在於虛空中,但虛空的本質中並沒有那些東西。

所以,「如寶、水、虛空」是譬喻所依,所要譬喻的意義則為「恆時無煩惱」。表象看來,貪等煩惱似乎是已經沾上了的污垢,是帶著染污的狀態、迷亂的狀態,煩惱顯現為心理狀態,所以若以「不帶增益損減的心」去觀照內心的原始性,會知道:心的原始性中,無論何時都不沾染煩惱的污垢。所以「心性如虛空」的譬喻,主要涉及:心無中邊,如同虛空,無有淨穢,心的真實自性,既不沾染輪迴的過失,也不涉及涅槃的功德。不沾染功過的原因為何?因為其中沒有要被排除的過失,也沒有要接受的功德。綜合以上所述,故說:「無有根基,心性如虛空。」

薩惹哈又說:「無可言說,心亦難估量。」那麼,利用中觀、唯識等宗義,運用名相、語言文字、能詮、所詮等概念,試著透過名相,看看能否比度如此內心實相,或用能詮方便來衡量它,是徒勞的。因此說:「無可言說。」因為它是不可思議的境界,所以無法言喻。

「心亦難估量」是指:由於受到二取所束縛,以凡庸、二取的念頭,是不能解悟真實的。由於實相本身超越二取,所以這個「超出內心臆造、施設範圍」的實相,是永遠無法以二取心而證悟的。之所以說「心亦難估量」,並不是在「心可估量」的前提下,卻估量不出來,而是因為實相本身已經超越了作意,超越了作意的相,超越了分別念,超越了戲論,完全超越一切執著的形式,無有任何憑依──因為無憑依,所以說「不可言說,心亦難估量」。《寶性論》也說:

「非言語所說,第一義諦攝,
離諸覺觀地,無譬喻可說,
最上勝妙法,不取有涅槃,
非三乘所知,唯是佛境界。」(依後魏中印度三藏勒那摩提譯本)

實相超越語言,所以並非語言之對境,唯歸於勝義第一義諦;它也不是分別念的對境,所以無譬喻可說;它最為無上,所以既不屬於三有,也不算在涅槃中,因此「佛母般若波羅蜜多」超越一切所行境。對吧?

《莊嚴經論》也說,實相超越能詮、所詮、能思、所思,所以是「不可言說,心亦難估量」。

■把握不住平常心,就輪迴了

若問:「既然如此,那要如何觀修呢?」薩惹哈說:「於彼平常心識本來面」,意思就是要護持「平常心」。

「平常」一詞,意味著:無改造、不做什麼、不期待更好、不憂懼更糟,若不雜染期待與憂懼的二取,便稱為「平常心」。

這樣的平常心,自然原始就如此的,不是藉由持宗義論點者,運用思維可以衡量的,也不是絕頂聰明的人,創造個新途徑、新名詞就可以達成的。這是無上的,既不屬輪迴,也不歸涅槃。

達波仁波切(岡波巴大師)在大手印中,總是用「平常心」一詞。當達波仁波切解釋輪迴之所以出現的原因時,他的解釋是:「由於無法把握平常心,於是產生輪迴的迷亂。」也就是不懂得護持平常心的本性,對平常心起貪著,讓平常心流於恣意,讓平常心順著對境、外緣而轉,平常心受到對境、外緣所束縛,平常心被對境、外緣支配,因此無法把握平常心,於是看到美好的事物就起貪,不美好的就排斥,若有美名就開心,若有惡名便反感,諸如此類,都來自於平常心被對境、外緣所轉,任由貪瞋二取心橫流蔓延,這就失去了對平常心的掌握。

就像我們站不好好站,就會撞到、摔倒,不只摔倒,還要送醫院。怎麼會這樣?沒人推你,怎麼就送醫了?當初走樓梯時,如果一步一步踩穩,不就不會摔傷、撞到頭了?因為不好好走,腳走著走著,眼睛卻看後面,就摔了,也就只好送醫。會有這種事吧?這就是不好好把握。

同理,若不把握平常心,什麼該發生、不該發生的亂七八糟事情,都會出現的。若能掌握平常心,就不會發生閒話、詆毀、惡兆呀!所以說:「於彼平常心識本來面。」此處所稱平常心,就是實際狀況、實相、原始性──不做什麼的內心原始性。
(第一堂課上半結束,下半內容待續)

 

20190109AM_The Ganges Mahamudra_Teaching 6-1